01
2025
-
09
信息量很大!聚焦環保領域多項重點工作!國務院發文怎么說?
作者:
中國水網
8月2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為我國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聚焦了環保領域的多項重點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計劃收官之年,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此次《意見》是國家部署未來發展的重要信號,為污水管網、資源循環、建筑垃圾點出來未來發展的具體方向。具體內容與解析詳情如下:
01 推動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
此次《意見》在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部分提到,要推動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
“黑臭在水體,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已成為行業共識,完善可靠的污水收集網絡是水環境有效控污的基礎。在國家“兩新”“兩重”行動推動下,污水管網建設已成為環保領域焦點,基礎設施老化也使其更新改造更為迫切。
近年來,國家層面持續加強頂層設計。2024年3月,住建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運行維護的通知》,明確要求到2027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設施空白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3%以上。
2025年2月,住建部進一步印發《推進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及廠網一體長效機制建設工作指南(第一版)》,為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和建立長效運維機制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和清晰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強調要優化布局、結構與功能,加強系統集成,高效利用地下空間,并特別指出需“加快城市地下管線管網建設改造,因地制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這一系列政策內容相互呼應,進一步將污水管網建設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治理的整體框架之中。
多項政策的密集出臺與系統部署,預示著污水管網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2025年水業戰略論壇上,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指出,隨著城市更新行動的深入推進,管網項目正在迎來真正的“春天”。一方面,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化,原有管網設施老化更新需求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城市更新行動中多項任務,如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污水管網“廠網一體”建設改造、綜合管廊建設等,均與供排水管網緊密相關。
在政策與城市更新的雙重驅動下,污水管網建設正步入系統升級的關鍵階段,成為治理黑臭水體、提升城市韌性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02 推動工業廢水、余熱、固廢協同處置
《意見》強調工業園區集中供能體系,推動廢水、余熱、固廢協同處置全覆蓋。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2962家(化工園區近600家),其中國家級518家、省級2444家;數量較多的三個省份依次為山東、河北、江蘇;數量較少的省份依次為青海、西藏、海南。相比于2022年,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增加了118家。
雖然工業園區數量龐大,市場空間廣闊。然而,環保企業也需要注意,工業園區產業結構復雜,有的園區有多個產業發展方向。即使只有一個產業方向,但產品細分領域多,使用的原料、輔料和工藝又各有差別,使所產生廢棄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存在較大差異。種種復雜情況下,導致工業行業是碎片化的藍海,高度變動。
從國家層面看,近年我國相繼發布政策,為工業園區廢棄物處理處置提出指導意見。例如在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就提出推進企業內、園區內、產業間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工業余壓余熱和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研究制定制造業循環經濟發展指南。加強重點行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和結果應用。深入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國家對此方面的相關工作一直在路上,今年5月21日,生態環境部還發布通知,就《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制訂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03 穩慎推進公用事業價格改革
《意見》提到,要建立可持續的城市建設運營投融資體系。對涉及重大安全和基本民生保障的,中央財政加大專項轉移支付支持力度,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適當補助。創新財政金融政策工具,吸引和規范社會資金參與,穩慎推進公用事業價格改革。強化中長期信貸供給,發揮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融資功能,鼓勵保險、信托等機構提供金融服務。加快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創新財政金融政策工具,吸引和規范社會資金參與,穩慎推進公用事業價格改革。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強調了公用事業價格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意見》用“穩慎推進”來強調,也說明了這部分工作的難度。
尤其是在污水、垃圾處理等領域,當前正面臨巨量的應收賬款,這些欠費帶來的相關基礎設施的運維風險巨大,迫切需要合理價格機制的建立。比如水價等公用事業價格改革的提速,以及充分考慮污水“管網”成本的費用來源的確定。薛濤就曾呼吁,希望能盡快從收集管網出發定義污水“收集”處理費。
理順公用事業價格,既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更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贏的必由之路。
關于公用事業價格的完善,國家層面始終關注和予以高度重視。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政府在必要時可以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其中包括重要的公用事業價格。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明確強調,健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公用事業價格機制。
當前公用事業的價格體系長期偏離實際成本,價格機制未能真實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供求關系,導致長期依賴補貼或非市場化手段維持運營,也使得運營方式難以持續。因此,亟需通過深化改革,提升市場化水平,優化服務質量和開放度,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機制,以推動公用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04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和處置
《意見》明確,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和處置。當前我國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面臨現實挑戰,年產生量高達20 多億噸,部分建筑垃圾存在利用處置空間不足的問題,違法違規傾倒現象仍時有發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總書記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治理工作指明方向。在國家“無廢城市” 戰略與 “雙碳” 目標的雙重驅動下,我國建筑垃圾治理已從過去的被動處置階段,逐步邁向主動循環利用階段,正處于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如今,政策法規的剛性約束與市場機制的深度激活形成合力,共同構建起 “減量化 - 資源化 - 高值化” 的建筑垃圾全鏈條治理體系,這一體系不僅破解了建筑垃圾處理難題,更成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為進一步推進治理工作,今年6 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見》,明確了階段性目標:到 2027 年,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體系,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法規政策和標準規范;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資源化利用率達到 50% 以上,基本形成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
05 資源循環
《意見》提出,深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推動分類網點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銜接融合。
在國家綠色低碳戰略引領下,資源循環利用正成為關鍵著力點。2024年,“兩新”政策(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首次寫入國務院行動方案,推動循環經濟走向高潮。同年10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第98家央企正式掛牌,標志著國家在資源循環領域邁出體系化布局的重要一步。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分析,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政策體系持續完善且不斷加碼。“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2025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5萬億元。進入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范圍擴大,并首次明確支持中國資環建設全國性回收平臺,同時引入“反向開票”、“以獎代補”等機制規范行業。在國家政策強力引領下,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紛紛出臺配套措施護航資源循環進程。
這一系列政策連貫而系統,表明國家戰略已從“被動治理”轉向“主動預防”,從“局部試點”邁向“全國網絡”構建。政策與市場正共同推動循環經濟全面提速,為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06 建設幸福河湖、美麗河湖
《意見》還強調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幸福河湖、美麗河湖。
在“十四五”期間,我國一直深入實施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據悉,“十四五”期間,我國在沿江11省(市)、沿黃9省(區)累計查出排污口23萬余個,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過90%。深入開展長江經濟帶、沿黃河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推動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700余座。
近兩年,國家也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進河湖治理。去年,水利部等7部委發布《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的意見》,提出2030年以“母親河”為重點建成一批幸福河湖;5月,生態環境部等七部委發布了《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構建上下游貫通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2027年美麗河湖建成率達40%,2030年取得明顯成效,2035年基本建成;2025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部署,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
07 推動重點城市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
《意見》指出要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推動重點城市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持續改善空氣質量。
過去十年,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不斷嚴格,環境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激勵政策不斷推出,市場以安裝脫硫、脫硝、除塵等“末端治理”設施為主,這部分大規模建設高峰期已過。
未來,大氣污染治理關注的重點將轉向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能源結構優化(發展新能源)、交通結構轉型(新能源汽車)等源頭控制,以及生產過程中的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這標志著市場驅動力的根本性變化。
未來,VOCs(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與工業煙氣治理仍是藍海市場,技術要求更高,需要更經濟、更穩定、能適應復雜工況的定制化技術方案。同時,對多污染物的協同控制技術需求增加。擁有核心技術和能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企業將脫穎而出。
08 推動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細化,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
《意見》還強調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打造集約統一、數據融合、高效協同的城市數字底座。
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指出:“人工智能時代對產業的顛覆是革命性且不可逆的,所有軟硬件產品都將被重新定義。”“AI+”對環境產業的影響尤為顯著。環境產業目前仍處于“低產業化程度”的歸集狀態,環境產業服務于千行百業,每個行業的水、氣、聲、渣需求衍生出5000多個細分賽道,分散作業,依賴人力協同,導致中間成本高、盈利困難。人工智能作為生產關系而非生產力層面的革命,將對這類勞動密集型行業產生劇烈沖擊。
在環保行業進入存量時代的大背景下,相關市政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已經成為必選項。8月26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要有序推動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終端的城市規劃、建設與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城市運行智能化水平。《意見》還強調,推動大氣、水、海洋、土壤、生物等領域構建智能協同的精準治理模式。
2025年及未來,人工智能成為所有產業的最大變量,重構千行百業,許多行業正在消失或被重構。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變革是全方位的,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會受到影響。環境行業的未來可能會被重新定義,行業邊界逐漸模糊,企業需要通過智能化轉型搶占未來的市場位置。在這種變革中,只有不斷適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024-12-18
2024-09-19
2024-09-07
2024-07-08
2023-12-18
2023-10-29
2023-08-22
2023-06-30
2023-05-23
2023-05-20